一提到宋徽宗赵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瘦金体”,他的“瘦金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也是普通人对他的最为中肯的评价,其实,宋徽宗赵佶不仅仅“瘦金体”精绝,其草书,尤其是狂草更是精绝,从他的狂草中,我们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宋徽宗,他的狂草作品《绛霄紫庭帖》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这才是真正的龙飞凤舞,下面就分享该作品,供各位书友欣赏交流,请分享你的建议。
赵佶的《绛霄紫庭帖》,规格为28*82cm,现在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从该作品整体上看,风流潇洒,用笔自由奔放,无拘无束,这种洒脱也只有身为皇帝身份的赵佶所具备,其他书法无法达到这种程度,在草书的法度之内,自由驰骋,没有一丝败笔之象,很多网友欣赏后都认为,该作品已经达到了狂草的最高境界,通篇看来,前半部分稍稍有些拘谨,似乎还没有放得开,随着思想的迸发,逐渐渐入佳境,后半部分越来越放松,一度达到了放肆的地步,字形大小错落,线条粗细对比,节奏感十分强烈,可见宋徽宗赵佶对狂草的拿捏程度,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赵佶的《绛霄紫庭帖》和以往的草书风格大行径庭,整幅作品以中锋用笔为主,但是很少见到尖锐的点画,显得比较柔和,没有那种所谓的刺痛感,和宋徽宗其他作品对比,这幅作品最为凸出的特点就是少用尖笔,而其他作品尖笔为主,也就因为该作品有其特点,甚至很多书法爱好者曾经怀疑过他的作者不是宋徽宗赵佶,这一点虽然很难考证,但是从一个方面来讲,正说明了宋徽宗赵佶的书法水平高超。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只要是好作品,都是值得学习的,而这幅作品更是成为了草书爱好者们的必学之典范,宋徽宗赵佶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而在书画上的名气更加显胜,是一位值得历史珍藏的书画大家,你说呢?
宋徽宗 赵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闰中秋月诗帖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宋徽宗是书法绘画都颇有特色的皇帝。宋徽宗的书法一般被称为“瘦金体”。
“瘦”不难理解。汉字书法线条可粗可细,颜真卿楷书厚重宽阔,许多人写颜体少了刚硬,容易变“胖”。“胖”就有“松”“散”的意思。
宋代赵佶瘦金体楷书
墨迹跋欧阳询《张翰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瘦”是线条的“紧”“窄”,一般书法史常说宋徽宗瘦金体从唐代薛稷而来。薛稷书体也“瘦”。一般而言,唐初的书体承袭隋碑的严谨,线条都偏瘦,欧阳询如此,褚遂良也如此,只是薛稷瘦中带转折的刚硬,是与“瘦金体”关系较深。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被称为“金错刀”,用“金”这个字比喻线条,美学意涵的复杂性与深度都比较不容易理解。
《祥龙石图卷》题字
“金”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是一种闪烁的光,是线条的锋芒毕露。先秦工艺流行“错金”,在青铜器中嵌入金丝或银丝,金银细丝在颜色沉暗的青铜表面闪闪发光,展现“错金”之美。先秦也常常用错金的方法镶嵌铭文,汉字错金,因此也有长久工艺的历史。把“瘦”和“金”连起来形容宋徽宗的书法,线条虽细瘦,却有华丽贵气,“金”才容易理解。
瑞鹤图题字
宋徽宗的书法特殊,但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里,没有宋徽宗。宋徽宗的书法像走在危险边缘的美,使人爱恋,也使人害怕。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秾依翠萼,焕烂一庭中”,每一个字都是光的闪烁灿烂。宋徽宗把汉字线条做得锋芒毕露,“锋”与“芒”都是汉字美学的禁忌。书法讲“藏锋”,正是因为整个儒道的主流传统都不鼓励“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是要遭忌的,会遭天谴。老子哲学总认为“锋芒”是最容易折断的地方,不可长久。
书法美学讲“藏锋”,讲“棉中裹铁“外柔内刚”,其实都是在书法里放入了人事的学习。苏轼许多线条都是“棉中铁裹铁”,在灾难痛苦是隐忍收敛,把顽强的生存意志内敛到外面不容易看出来,变成“藏锋”,把“锋芒”藏起来。“锋芒”是会伤别人的,当然,也会伤自己。作为帝王,宋徽宗发展出与传统汉字美学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锋芒”的鼓励。“瘦金体”把所有应该“藏”的“锋”全部外放,闪烁灿烂到刺眼。
《题唐十八学士图卷》
瘦金体像钻石的切割,用线条营造出许多菱形三角的切割面,切割面折射出光,刚硬锐利,没有一点妥协。“舞蝶迷香径,翩翩晚风”,宋徽宗的美,像暮春浓郁花香里迷失了路的蝴蝶,他要极度的灿烂,他要极度的华丽,他要极度的美。美使他耽溺,使他流连忘返,使他走向毁灭,走向亡国。“瘦金体”是帝国殉亡的美,美到使人惊悚,如同一种“玉碎”,有惊动天地的凄厉。 “瘦金体”像马勒的音乐,顺高音的极限仍然缠绵回荡不断。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背叛嘲笑世俗的安稳顺利,宁愿走到毁灭的边缘,大声一哭。“
瘦金体”其实是非常“西方”的美学,长久压抑个人放肆性可能性民族,会害怕“瘦金体”。 “瘦金体”是交错着美与毁灭的魔咒。“瘦金体”不藏锋、不妥协,宁为玉碎,在整个帝国死亡的边缘,书写下“翩翩逐晚风”的美丽诗句。
《牡丹诗帖》纸本,34.8x5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书写时以手腕为轴心,少了点刚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双色牡丹图,作品参差错落,一气呵成,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
释文: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红深浅不同。名品实两种也,一曰叠罗红,一曰胜云红。艳丽尊荣,皆冠一时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赏之余因成口占。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玉鉴和鸣鸾对舞,宝枝连理锦成窠。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
欲借、风霜二诗帖纸 楷书 33.2 x 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诗帖,就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秾芳诗帖》卷 请横直手机欣赏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帖子的全文是: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
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这是宋徽宗写的一首亡国蒙尘词。每行二字,共20行。
秾芳诗帖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赵佶瘦金书代表作。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来自:书法江湖
相关问答
说到瘦金体我们就会想到宋徽宗,提起宋徽宗我们就能想到瘦金书,书与人合为一体,整个书法史上恐怕也是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很多人都以为瘦金书是宋徽宗所创,...瘦...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任凭顽铁买江山!”诗中传述的便是北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徽宗早年继承帝位,崇尚书法绘画艺术,却不善理...这...
瘦金体是一种书法的字体。宋徽宗赵佶独创的。宋徽宗赵佶虽怠于政治,艺术造诣却极高。他在位期间曾设立书、画、琴、棋院,并自封院长,他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搜...
瘦金体不列入五大书法体是有原因的。瘦金体为宗徽宗赵佶创作,属楷书,字体瘦硬,点画劲健,但不在五大书体之列,因为五大书体不是某一书家的字体,而是书体演变...
区别在金错刀是笔法,而瘦金体是一种字体。1.《宣和画谱》:“后主又作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宋徽宗赵佶出生于1082年,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他擅长书法绘画,瘦金体是他在薛曜的书法基础上进行创造而成,是书法史上极具...
因为瘦金体的笔画形态特征是纤细而富有弹性。因此,必须要挑选富有弹性笔锋的毛笔。诸如纯狼毫笔、纯鼠须笔等,以利用其笔的弹性,来更好地体现瘦金体字的特点...
瘦金体(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书法风格)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
瘦金体的创立者是宋徽宗赵佶,这是宋徽宗创造的书法字体,也被称之为“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瘦金体鹤体”的雅称,属于楷书的一种。瘦金体极具个性化,...
[回答]首先要充分认识各种汉字字体,一般来说,目前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包括粗、细等线体)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