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人的先世为女真族,自12世纪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建立金国后,却苦于有语言而无文字,迫切需要一个属于其族群的文字以便于统治。于是完颜阿骨打命完颜希尹造字,《金史》载:“完颜希尹本名榖神……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天辅三年(1119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
过去在辽国的统治下,女真贵族长期接触契丹文化,对假借汉字而来的“契丹大字”较为熟悉,于是完颜希尹就以契丹文字系统与汉字楷书为基础,发明出“女真大字”,字形、书写方式都与汉字类似,也都有横竖撇等笔划。而后金熙宗完颜亶(1119─1150年)又根据“契丹小字”创造“女真小字”,于天眷元年(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颁行,女真大字與女真小字同時並用。可惜,女真文自创制后即为统治阶层专有,所设的女真字学都专为贵族子弟设立,文字没有进一步推广至民间。直到金灭亡后,女真文形同失传,在蒙古征服金国后,强大的元朝让女真族逐渐习惯另一种文字系统,那就是蒙古文。
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女真贵族对于蒙文相当熟悉,直到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后,又再度面临缺乏本族文字的难题。于是努尔哈赤下令要精通汉语和蒙语的额尔德尼、噶盖创造满文,这是女真人第二次创造本族文字,从女真小字(1119年)到满文(1599年),中间相隔近500年,都是在相似的背景下创造文字。
努尔哈赤时代所创的满文,主要是借用蒙文字母拼写女真语音,字旁并无圈、点,称为“无圈点满文"或是“老满文"。但是老满文有音义不清楚的缺点,到了皇太极时代,才由通晓汉蒙文义的达海对旧有满文进行改良,“新满文"与焉诞生,《清史稿》载:
“达海治国书,补额尔德尼、噶盖所未备,增为十二字头……太宗(皇太极),谕达海曰:‘十二字头无识别,上下字相同。幼学习之,寻常言语,犹易通晓;若人姓名及山川、土地,无文义可寻,必且舛误。尔其审度字旁加圈点,使音义分明,俾读者易晓。’达海承命寻绎,字旁加圈点。又以国书与汉字对音,补所未备"。
达海找出那些长得一样但念法不同的字母,分别加上点或圈,以分辨不同辅音和元音,让人一目了然、绝不会读错,还另外添加双元音字头,来对应汉语发音。从此满文成为一种和传统回鹘式蒙文相似,但又不太一样的文字了。
随着清朝建立,满语、满文成为主导地位,且通过“盟旗制度"(为清朝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让蒙古各级官署相互传递大量以满、蒙文并行的公文书来执行政务,反过来影响蒙古。清廷参考历朝汉文公文书的书写规范,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满文与蒙文公文书的格式,两者的书写规则相同,均是“由上而下,从左而右",公文内容由:文件作者、受文者、事由、正文、结束语与后书六个部分组成,且顺序不可颠倒。
作为满文的原型,蒙文带给满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在频繁的公文书往来下,满文做为统治者的语言,已逐渐影响蒙文的使用习惯,致使同时写有满文的蒙文公文书中出现了来自满文的多方面影响。像是把满语称呼的爵位、官衔名称,以音译、意译或是音译意译混合的方式,直接写在蒙文的公文书里,如:和硕亲王的满文写法为“ᡥᠣᡧᠣᡳ ᠴᡳᠨ ᠸᠠᠩ"(hošoi cin wang),而蒙文的写法则是“ᠬᠤᠱᠥᠢ ᠴᡳᠨ ᠸᠠᠩ"(qošui čin wang),可说是直接音译,而收文者也未察觉有异。虽然蒙文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改良建立一套音标系统“阿礼嘎礼字母",可用来标注外来词汇。在满文的主导作用下,清代的蒙文也开始出现借用“有圈点满文"的书写方式来拼写,如在字母后面加“点"或是直接拿满文字母来拼写等。
脱胎自蒙文的满文,在字形上与蒙文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两者也透过统治来改变其他民族的文字使用习惯。通过保存至今的清代满蒙公文书,看到用词正逐渐“满化"的蒙文,这也显示着两种不同民族文化彼此交流影响的重要证据。
蒙古人发迹于斡难河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乃蛮人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
回鹘文
改良自回鹘文字的传统蒙古文字。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1204年蒙古人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至今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16-17世纪这种文字经过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
塔塔统阿创建蒙古文字
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成吉思汗石碑<复制品>
八思巴文
(方字、元国字、蒙古国字、蒙古字)元朝忽必烈时代1268年被创造 ,由当时的蒙元帝师,吐蕃人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这种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忽必烈之所以要新创一种文字,目的在于创造与庞大统一的蒙元帝国“相匹配”的统一文字,用它书写帝国内一切语言。
八思巴与忽必烈
现已发现用八思巴字母拼写的语言有蒙古语、汉语、藏语、回鹘语、梵语、波斯语等。但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因为这些语言彼此差别非常大,同一种字母很难确切地表示每一种语言。所以元朝统治被推翻后,这种文字也逐渐消灭。现存的八思巴字蒙古文献主要是元代的诏令。不过这种文字后来在藏族地区比蒙古地区保持了更长时间,并由藏族学者进一步改造,作为一种花体字,用于西藏地方公文、印章装饰
八思巴文
托忒蒙古文
咱雅班第达(卫拉特语:Зая Пандит;蒙古语:Заяа Бандида;1599年-1662年),卫拉特蒙古高僧, 17世纪蒙古族汗青上有名的说话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咱雅班第达使卫拉特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重要人物,作为一个早期的宗教活动家,他的工作促进藏传佛教在西蒙古的传播。
咱雅班第达
1648年冬由卫拉特和硕特部高僧咱雅班迪达创制,用于卫拉特部族中 。“托忒”todo意为“明了”。这种文字区别了胡都木蒙文中不能分别的o和u,ö和ü,t和d等音,规范化、口语化了一些写法。但由于这些改革多是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导致文字无法推广到其他方言地区。于是托忒文成为卫拉特方言文字,并沿用至今。今天的新疆蒙古人克尔梅克蒙古人仍然有沿用。
托忒蒙古文 米拉日巴传
苏永布文字
这种文字源自梵文兰札体字母,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目的。由于字体繁难,并未在民间流行。现如今见于蒙古国国旗上的国徽。
瓦金达拉文字
(借鉴托忒文字)1905年由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这 种文字主要反映布里亚特方言,有一百多个字母,主要用于寺庙宗教领域。创制后未推广。1 9世纪以前 ,俄罗斯帝国推行尽力消除被统治民族的民族意识、尽力让他们接受东正教、尽力毁灭臣属民族的民族意识等赤裸裸的民族同化政策。
阿旺·德尔智耶夫
瓦金达拉文字被创制使用不足10年,就爆发了笫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布里亚特语言文化发展带来了阻力,瓦金达拉字的使用范围也更加狭小。紧接者又受苏联文字拉丁化的影响,1931年制定了拉丁字母方案,但是同蒙古一样,1935年又随若苏联的“斯拉夫化”运动,转用基里尔字母至今。瓦金达拉文字创制的短短10年内,出版了为数不少的瓦金达拉文字书籍,其中包括《人菩提流注》等佛教典籍;《心鉴》、《布里亚特心鉴》等语言学论著。
瓦金达拉文字
基立尔蒙古字
(斯拉夫蒙古文、新蒙文)现蒙古国使用的基立尔字母蒙古文字,中国又习称“新蒙文”,与传统蒙文即“老蒙文”相区别。1 930至19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尝试改革蒙古文。在苏联的影响下,起初试图创立拉丁字母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1942年起开始试用,于1946年正式使用。但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也不得不转向。拉丁字母方案公布两个月后就被收回,重新颁布法令,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作为国家法定语文,老蒙文则退出日常使用,但近些年在蒙古国呼吁恢复传统蒙古文的使用。除了将俄文所有字母一概借入以外,还加入了Θ和Y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ö和ü。传统蒙文有几个音使用相同的字母,如7个元音只用5个字母,o和u,ö和ü,都分别使用同一个字母表示;t和d也没有完全区别开。一些字母连写后容易混淆。部分写法必须死记,给学习、认读造成不便。西里尔字母文字能够清楚地区别这些音,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且字母形体区别较大,各个分开,不易误读。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至于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两个共和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文字改革,二三十年代短暂的拉丁化实验后,四十年代迅速改用基立尔字母拼写当地语言
斯拉阿里嘎里文字夫蒙古文
16世纪末,随着藏传佛教大规模传入蒙古地区,蒙译佛经又形成一次高潮。公元1587年,喀喇沁僧人阿尤喜固什,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编制出一套音标系统——阿里嘎里字母,以满足翻译佛经时正确转写梵文、藏文名词术语的需要。阿尤喜固什于公元1578年参加了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青海仰华寺会见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仪式,并由于他翻译佛经有功,被达赖喇嘛封为“阿南达满珠习礼固什”称号。会后阿尤喜固什还护送索南嘉措返回西藏,然后还参加并领导了翻译《甘珠尔经》的工程。他精通梵藏蒙古文,并有丰富的译经经验,所以能够编制一套音标,以记录梵藏语名词术语。
阿里嘎里文字
蒙古民族在不一样的前史时期运用过自个创制的不一样的文字,其间很多文字徐徐地退出了前史舞台,不再被运用,留在文物或前史书籍中。而如今广泛运用的畏兀儿蒙古文,又称传统蒙古文,是蒙古族生命力最长的蒙古文字,并且是世界上仅有的竖写体文字。因而,蒙古人也常说这是从天降地的文字。畏兀儿蒙古文字阅历了长时间的、弯曲的精细化和尺度化的进程,广泛被蒙古族人民所共认,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的思维感情、精力、气韵的民族文字,变成了蒙古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知识: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上的蒙古语族的各民族都使用过什么文字:
(1)粟特-回鹘文系统:
契丹语:契丹小字
中古蒙古语:古回鹘式蒙古文
近代蒙古语:清代回鹘式蒙古文(新疆卫拉特人从此称此系统为“胡都木蒙古文”)、清代满文照写与音写、当代回鹘式蒙古文。
经院蒙古语:阿里嘎里蒙古文、清代回鹘式蒙古文(在当代寺院内部仍然沿用)
卫拉特方言:托忒蒙古文
布里亚特方言:瓦金达喇蒙古文
达斡尔语:达斡尔文
东乡语:回鹘式撒尔塔文(本人个人结合蒙古文和波斯文发明,未公开)
(2)婆罗米-梵藏文字系统
原蒙古语:辉斯托罗海婆罗米文石碑
中古蒙古语:八思巴蒙古文
近代蒙古语:谚文(《蒙文老乞大》)
经院蒙古语:索永布蒙古文、扎纳巴扎尔方体蒙古文、阿里噶里蒙古文。
(3)阿拉伯-波斯文系统
中古蒙古语:《穆卡迪玛特词典》等蒙古帝国时代中东各国的蒙古语词典
东乡经堂语:小儿锦
现代东乡语:撒尔塔文输入法、四族合文字母输入法(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保安经堂语:小儿锦
现代保安语:四族合文字母输入法
(4)汉字系统
鲜卑语:不详
契丹语:契丹大字、契丹小字
中古蒙古语:元朝秘史、至元译语、华夷译语、鞑靼馆来文、卢龙塞略·译部
近代蒙古语:蒙汉合璧五方元音
东乡语:民间使用的汉文记音(例如歌词)
(5)希腊-基里尔文系统
喀尔喀方言:西里尔蒙古文(内蒙古一度使用过)、特沫若氏拉丁蒙古文(该文字本质上实为西里尔蒙古文的拉丁转写法)
卫拉特方言:西里尔卡尔梅克蒙古文、托忒文西里尔转写系统(本人发明的一套切合伊犁厄鲁特部方言实际读音的托忒文转写法,未公开)
布里亚特方言:西里尔布里亚特蒙古文
(6)拉丁文系统
中古蒙古语:粟特-回鹘文拉丁转写法、鲍培氏蒙古文拉丁转写法
近代蒙古语:鲍培氏蒙古文拉丁转写法、中蒙联合转写法、中国民间人士自创的各自拉丁式蒙古文。
喀尔喀方言:蒙古国拉丁式蒙古文方案(2003年公布,未经过国会通过)、特沫若氏拉丁蒙古文、蒙古国民间网民自发形成的拉丁式蒙古文简写(比如bayin-a写成“bn”)。
鄂尔多斯方言:田清波记音
达斡尔语:拉丁化达斡尔文(莫日森泰、恩和巴图……)
东乡语:拉丁化东乡文(出版过小学教材)
保安语:拉丁化保安文(出版过词典)
东部裕固语:拉丁化恩格尔文(据说出版过杂志)
土族语:拉丁化土文
(7)没有文字的蒙古语族语言
莫戈勒语(存疑)
吉甫西语(锡伯族曾经使用过的蒙古语族语言,有人认为就是科尔沁方言,有人认为是一种“原锡伯语”,目前只有少数词汇被记录,如今基本灭绝)
康家语,又称康杨回族语
相关问答
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这种蒙古文的字母读...
新蒙古文字和旧蒙古文字是蒙古族使用的两种不同的书写系统。旧蒙古文字是源自于11世纪的契丹大篆,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而来,最早用于记载蒙古族的历史和经典文献...
蒙古人使用的是蒙古文,也被称为“胡都木文”。蒙古文是一种基于蒙古语的语言,其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蒙古文的书写系统包括31个辅音和5个元音。这些...
现在是用新蒙文。
[最佳回答]蒙古文的单词是把若干个音节(字母)连起来写的,手写体就没明显的竖线,以前的铅印蒙古文字可看到一个单词中间有缝隙,那就是两个音节之间的连接点,现...
2020年3月18日,蒙古国政府正式通过《蒙古文字国家大纲》,在国家公务中同时使用西里尔蒙古文和回鹘式蒙古文2020年3月18日,蒙古国政府正式通过《蒙古文字国家...
历史上的蒙古国语曾经采用过以下四种文字1.运用汉字标音,由音读意,如蒙古秘史中的文字2.改良自回鹘文字,为传统的蒙古国文字3.元朝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
蒙古文字是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文字,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族通用的回鹘(古维吾尔)式蒙古文;以及蒙古国主要使用的西里尔蒙古文。蒙古文字从蒙古人开始...
使用回鹘式蒙古文。据中外史乘记述,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人以后,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现在称作回...
传统蒙古文字和内蒙蒙文是两种不同的蒙古文字系统,它们在字形和使用范围上存在一些区别。字形差异:传统蒙古文字:传统蒙古文字是蒙古族传统使用的文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