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一书的开篇就讲道:“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 ”。也就是说,如果想把篆刻学好,识篆是第一修养。
前一篇我们讲了三种印式与大篆、缪篆、小篆三种篆书的差异及其应用,对篆书的发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脉略,今天这篇,我们将整个篆书的发展再从头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书的发展脉略;2、熟悉某种篆书对应的某种印式。
一、篆书的起源
中国的文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占卜,即远古的祖先们对于自然界的很多事情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天下万物,于是,在做各种决策(祭祀,战争、游猎、出行、以至稼穑、疾病、生育等)时,都有专门的人员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孔然后放在火上灼烧,以其灼烧之后的裂纹来判断事物的吉凶,从而确定行止。占卜的结果就以尖利之物刻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
注意 :对于篆刻来说,甲骨文 研究很重要,因为甲骨文的镌刻工具也是类似刻刀的尖利之物,研究古人在镌刻甲骨文时形成的刻痕特征,对于篆刻刀法的理解 不无裨益。
甲骨文多是象形文字,这是汉字的最初样子,这跟后来的小篆字形接近,所以,甲骨文实际上也是篆书篆书文字发展沿用几千年下来,一直到现在庞大的汉字系统,中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最初,随着部落、联盟、城邦、国家的事物日渐繁多(不仅是上述祭祀等事),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手工业、冶炼业的成熟,为了向神明祈祷更吉祥的未来,或记述更繁杂的重要事务,人们开始将文字使用在金属制成的酒器(商人一般用酒器祭祀)、食器(周人一般用食器祭祀)上,因为这些器具以钟鼎为代表,这就有了钟鼎文,因为这些祭祀用具大多是金属制成,所以上面的文字也称为“金文 ”(关于金文和甲骨文哪个更早一些,学术界争论很大,但我们认为甲骨文略早于金文,理由是人们掌握冶炼术应当稍晚于烧灼刻划龟甲、兽骨)。钟鼎文或者说金文实际上仍然也是篆书,其字形由甲骨文发展而来,还是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居多。
(毛公鼎及其拓片)
二、战国的乱象
大概到战国时期,秦国人又把秦王出猎时的情况记录在石鼓上(有专家认为石鼓文产生于秦始皇时期),这就又有了石鼓文。石鼓文的文字接续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其文字书写实际上也是篆书,其字形仍然是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居多。
请再注意一下 :对于篆刻来说,石鼓文 研究也很重要,因为石鼓文的镌刻材料也是石头,这跟现在的石料篆刻非常接近,研究古人在镌刻石鼓文时形成的刻痕,对于刀情石性 的理解不无裨益。
(石鼓文)
在秦统一之前,战国时期,秦之外的齐、楚、燕、韩、赵、魏这些诸侯国各自为政,大家互不统属,周王朝的权威差不多丧失殆尽,于是文字各写各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有许多差异,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已经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通常说的战国古玺上的文字就是战国文字,其载体是玺印)等也大量出现,使得不同地区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些文字统称战国文字 。
(战国古玺:长恒)
战国文字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 刻古玺印式 印章,其文字素材大多是战国文字, 也有部分以甲骨文或金文入印的。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实际上,上面说的石鼓文属秦国文字,因为秦国最后成了统一者,成了文化主流,石鼓文才有后来的正统地位。
战国文字虽然形体差异很大,但主流依然是篆书,依然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居多。
三、秦始皇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全国文字,颁布全国统一的文字,即小篆,小篆以秦国篆书为基础,删除了六国文字中与秦文字不合者,此后的篆书多指小篆。
(小篆)
小篆字形修长,象形意味消弱,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篆书真正标准化了。因为小篆是秦人所制,通常又叫“秦篆”。
(秦印:禹夸)
据《说文解字》载,秦文字共有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但实际上并不是八体文字,而更多是区别了文字的用途。其中用于刻制印章的文字字形叫摹印篆 ,字体较小篆稍为方化,以适应方形的印面,但总体还略显瘦长,这也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秦印往往并不是正方形或者即便是正方形,基本保持文字瘦长的缘故,因为它的篆法主要还是小篆体势的。
(秦印:修武库印)
又再发展,到了汉代,小篆渐渐方化(不仅是因为印章的需要),篆书字形日趋简便方正,转折处由圆变方,与后来的隶书比较接近,只是线条仍然粗细一致,还未出现波磔挑法而已。这个时期的篆书我们叫做汉篆。汉篆用于印章后,字形较摹印篆更加方化,篆书经过西汉时期的发展,汉印里的文字更加方正,因为字形方化,过了西汉初期,白文印的边框消失了。
(汉印:吕常贤印)
到新莽时期后,官方直接给这种汉印中经过方化的文字定名为缪篆(《说文解字》载,即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这种文字成为后世印章标准文字。现在我们常用的汉白文印式,使用的标准文字就是缪篆。
(汉印:渭成令印)
篆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图:
(篆书发展过程)
四、识篆三步走
第一步,从一开始,学会区别以上各种篆体文字,熟练区别篆体字类别,知道什么篆书用于什么样的印式,可以熟练运用,标准不高,就是识别,但这个阶段不需要强记,遇到生字可以查询对应的字典;
第二步,系统化认识所有的篆字,强化识篆,学习内容主要是《说文解字》所列的9000多个小篆并熟知字义,了解形近字的差别,这是后续的长期学习内容;
第三步,进一步理解汉字造字原理,熟练篆书与今体文字字形之间的差异,熟悉通假字,通用字,在篆书使用过程中不写错、不用错篆字。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识篆的问题才算解决。
今天是全部内容的第7篇,随内容附带第二个10方汉印临本,这10方汉印我们附带原印尺寸,要求临摹时完全依照原印尺寸临摹。
11、尚书散郎田邑(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尚书散郎田邑)
六字印,六等分。注意散字的笔画粗细;留意“郎”字里的耳朵和邑字的曲别。留意书字为什么要简化篆法?
12、常乐苍龙曲侯(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常乐苍龙曲侯)
还是官印风格,六字,六等分。注意“龙”字的变化,注意一些曲笔的活泼感。注意封闭圆口的刻法。如果将来创作有苍龙内容的印可以用上,比如毛爷爷的词句:何日缚住苍龙。
13、假司马印(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假司马印)
西汉官印,四字印,注意中间清晰的十字空线,临写要求,毕肖原印。
14、田莞(宽2.3厘米X高2.4厘米)
(田莞)
开始接触汉玉印 两字印,注意笔画匀齐,线条的粗细略等于线条的间矩 。注意小篆的字形结构与长宽比例。
15、桓启(宽2.3厘米X高2.35厘米)
(桓启)
又一方两字汉玉印。不要认为两字印就好刻。注意启与桓中的曲线的流畅。注意两个字中封闭空间、非封闭空间的匀齐均等。要求仍然是越接近原印越好。
16、辛偃(宽2.25厘米X高2.3厘米)
(辛偃)
仍然是玉印。注意笔画的光洁,两家的大小比例,各部分红白比。匀空原理的进一步感受。注意女的曲笔处理。
17、李嘉(宽2.0厘米X高2.0厘米)
(李嘉)
继续汉玉印,注意匀空。注意线条的方圆变化。观察李字头部与嘉字头部,形状一样,为什么处理成这样?两个字在印面所占位置的大小。力字的曲笔为什么能有方正感?嘉字中部的两个小短点为什么以八字形站位而不保持原样?
18、朱娆(宽1.8厘米X高1.8厘米)
(朱娆)
这方印玉印的挺拔感略差,但要注意长曲线的流畅感。注意两个字纵向三部分之间的空间配比。
19、魏嫽(宽2.3厘米X高2.3厘米)
(魏嫽)
接近满白风格的玉印,依然要注意匀空,注意各部分留红的均等。长线条的流畅。复杂笔画的精雕细刻,特别是“魏”字圆转线条的处理。
20、和福(宽2.3厘米X高2.3厘米)
(和福)
吉祥印的平和端庄,线条的匀齐,笔画拉长之后篆法相应的变化。
(《零基础学篆刻》之七,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刻印先须考证篆文,篆文既明,就其形势细细落想应如何配法。如遇两字印,或一繁一简,或一短一长,本不配者,宜以不配配之;如遇四字印,有一字不配,宜以三字就之,若三字又不可就,亦宜以不配配之,或反得情趣,万勿牵强凑合。章法既定,从容落墨,落墨后又不可即便奏刀,恐精神已减,且置于案头,俟兴到或晓起神清气爽时,然后运刀,则刻成自妙。
篆体之宜于印者:
一曰大篆,周太史取苍颉之书加之刮利或同或异而名大篆,其法圆不致规,方不致矩,配合六义,成其自然。
一曰小篆,李斯改省大篆之文,破圆作方,悉异古制,谓之小篆,其法文如铁石,势若飞动,一点一画,矩度不苟,藏妍精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冠免浑成,斯为中律。
一曰悬针文,后汉曹喜作,其法以小篆为质,垂露为文,画细末纤直,如针之悬锋。
一曰柳叶文,晋卫瓘三世攻书,备善众体,此仿上古蝌蚪书,但头尾都细,象柳叶,故曰柳叶文。
一曰铁线文,形如铁线,瘦健有神,圆融洁净,不可如细汉文之端方,要如秦文之袅娜。
一曰大白文,汉印多用此体,法取平正端庄,其损益挪让与隶相通,要不失六义,转运欲灵,布置当密。
一曰细白文,务求平正,章法绵密,心稳手准,用力一冲,一气而成,甚有风致。
一曰满白文,最称庄重,文务填满,字取平正,致须流利,与隶相融。
一曰切玉文,须和平淡雅,温润有神,其转接处意到笔不到,如书家之有笔无墨是也。
一曰圆朱文,元赵松雪善作此体,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
用刀之法:一刀去又一刀去,谓之复刀;刀放平若贴地,谓之覆刀,又名平刀;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疾送若飞鸟,谓之飞刀,又名冲刀;不疾不徐,欲抛还住,将放更留,谓之涩刀,又名挫刀;锋向两边相摩荡,如负芒刺,谓之刺刀,又名舞刀,刀直切下去,谓之切刀;接头转接处意到笔不到,留一刀,谓之留刀;刀头埋入印文内,谓之埋刀;既印之后,复加修补,谓之补刀。又有单入刀、双入刀、轻刀、缓刀各种刀名,虽不可不知,然总要刀下有轻重、有顿挫、有筋力,多用中锋,少用侧锋,时时存古人写字之法,若信笔为之或过于修饰,则呆板软弱之病多矣。
笔底虽贵劲挺,又最忌怒笔,要知银钩铁画,实从虚和中得来,非狂怪怒张也。
凡人笔气各出天性,或出笔轻秀,或出笔浑厚,各如其人,种种不一,但能得情趣,都成佳品,惟俗而不韵者,虽雕龙镂凤,亦无足观。
刻大印粗文勿臃肿,细文须爽健;刻小印要宽绰有风神。若刻朱文,无论大小,究竟以细为佳。
秦文转角圆,汉文转角方,此秦汉之分也,一印中不可夹杂。
印虽必遵秦汉,然元明诸公之印之佳者亦可为法,惟时尚习气断不可使毫厘染于笔端。
董文敏云,临帖如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临古印亦然,只可取其神韵于非烟非雾间耳。
汉印中结字最佳,择其不背于六义者,须一一录出,时常参阅。
刻朱文须流利,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落手处要大胆,令如壮士舞剑;收拾处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针。此文博士语也。
篆刻一技,亦可以怡养性情,若专求精工,未免耗损精神,亦乏天趣。坡仙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二语最得怡养之术闻之。印之佳者有三品:神、妙、能。轻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减合六义,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长短大小中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又曰少士人气亦非能事,惟胸中有书,眼底无物,笔墨间另有一种别致,是为逸品,此则存乎其人,非功力所能致也,故昔人以逸品置于神品之上。
琴有不弹,印亦有不刻:石不佳不刻,篆不配不刻,义不雅不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疾风暴雨、烈暑祁寒不可,对不韵者不刻,不是识者不刻,此所谓八不刻。又有不可刻者五:不精诣不可刻,不通文义不可刻,不精篆学不可刻,笔不信心不可刻,刀不信笔不可刻。有志斯道者可不慎舆?
来自篆刻第一网
相关问答
篆刻应用篆书字体。1.篆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字体来源于篆书。篆书是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楚汉之际形成的一种古字体。篆书字形古...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本人学的是西式绘画艺术,对国画部分对,尤其是对篆刻字体的了解很浅薄,不敢妄加评论,谢谢你的信任。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用篆书字体刻制成的印章、印文和印泥。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篆刻作品的特点是字体古拙、...
“篆刻”是指刻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比喻精心书写或作文。篆刻,读音:[zhuànkè]近义词:电刻、镌刻。造句:①笔铭: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
在篆刻印章时,选择使用哪种篆体取决于您的个人偏好和需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篆体供您参考:1.篆书体:篆书体是最早出现的篆体,具有古朴、庄重的特点。它的字...
贺字篆书的变体有不少,但如果下面是目那肯定是不对的。但是目和贝非常接近,做艺术处理后,比如残破、借边等,可能会把贝误当作目,所以我像看看图片再说。另...
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种类繁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铭文字体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铭文多采用甲骨文的变体...
用正楷和篆刻,这要看你用在哪里?,如果是招工填表,用贷款,做证明,这一类的要用正楷字,如果你是艺术家,往书画上,你出的书本上,为某景区提名或题词,要用...用正...
篆刻印式主要分为阴刻和阳刻,阴刻印出来的为“白文”,阳刻印出来的为“朱文”。从篆刻字体上又分大篆和小篆。印式细分还有铁线篆、九叠篆、回文篆。叫法上还...
[最佳回答]字体一般为篆书,形式有朱文和白文;内容一般有姓名印、表字印、号印、年号印、斋堂馆阁类印、收藏鉴赏印、成语或吉语印.另外还有用于书信的书柬印、...